首页 > 财经 > 正文

轻松赚千万时代一去不复返 煤炭行业40年沉浮


2018-08-11 23:26:50   阅读:10.9k+
     煤老板的江湖正在渐行渐远。

  改革开放40年来,煤炭行业由“计划”走向“市场”。如今,“大煤企时代”来临,昔日承载煤老板们暴富梦的一批民营煤企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和大多数煤老板一样,张海(化名)不喜欢别人称他为“煤老板”或者“曾经的煤老板”,但他从来不否定自己的财富是来自于煤炭。

  如今,张海从事的是文化产业,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煤炭资源是国家的,只不过是在一个特定的经济形势下,我们这些人抓住了机遇而已,到了一定的时候,那就应该退出,因为从管理到人才,尤其是资金、政策支持,民营煤炭企业都不能和煤炭央企相比。”

  张海认为,随着神华与国电合并重组,煤炭行业将进入“大煤企时代”,而这种资源的集中,将导致煤价长期趋于稳定,有利于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倒腾股权可获利千万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我国的煤炭行业完全是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生产多少、卖多少、卖给谁,都是由国有企业来主导。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煤炭行业也开始活跃。彼时,为了鼓励煤炭行业的发展,国家甚至出台政策鼓励发展乡镇小煤矿。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提出要“积极发展地方国营煤矿和小煤矿”,倡导“大中小煤矿并举”的政策。

  随后,1984年和1985年,政府分别提出“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方针。其结果是我国煤矿数量迅速增加,产业集中度极低。截至1997年底,我国共有大小矿井6.4万处,其中6.1万处为小矿井,占比接近总数的94%。

  过度的开发,导致供大于求,煤炭市场出现恶性竞争,价格秩序混乱,甚至形成价格踩踏,国有大型煤矿经营困难。针对这一情况,1998年,国家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将重点煤矿下放给各地方政府,并针对煤炭行业的问题相继颁布了若干政策,整个煤炭行业进入了整顿期。

  张海的老家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这个曾经因煤而兴的县城,是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供养孤寡老人和重度残疾人的地方。

  鼎盛时期,几乎所有的神木人都在从事与煤炭相关的工作,参股煤矿、倒腾煤炭、跑煤炭运输,煤炭经济在当地可谓风生水起。张海告诉记者,在2000年前后,神木的煤矿有数百家,其中大柳塔镇的个体煤矿就超过70家。“在那个时候,有的人甚至不用真正的生产煤,只要倒腾煤矿的股权,瞬间也能获利几千万,甚至上亿。”张海笑称,现在想起来总感觉那时候的财富来得有些容易。

  张海向记者介绍了当年和自己一起共过事的煤老板,但大多数人均不愿意具名接受采访。“现在已经没有煤老板了,以后也不会再有煤老板。”一位曾经从事煤炭生意的人士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希望历史能记住,在那个经济亟须发展的时候,民营煤炭企业为煤炭行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两次“拐点”洗牌

  2002年,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是一个拐点,也被称之为“煤炭黄金十年”的开启之年。当年1月,国家取消电煤指导价,煤价进入市场化,随之煤炭价格爆发式上涨,动力煤价格每吨最高达千元。

  高煤价诱惑下,煤炭行业“井喷式”发展,导致各种生产事故频发。此后,《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同意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

  上述文件的出台,在规模、技术、安全、环保和资源节约等方面对煤炭行业的发展作了具体要求,这被视为“煤炭整合”前的信号。

  张海告诉记者,大概就是从2006年开始,自己就开始出售一些煤矿的股权,收购者大多是国资企业或者央企。“一座年产800万吨的煤炭,依照目前煤炭价格,保守估计年净利润在10亿元以上。”现在来看,张海当年是将自己的煤矿股权低价卖给了央企,但他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如果当初不卖股份,我可能也撑不到现在,说不定还会落得个倾家荡产。”

  记者获悉,2007年发布的《煤炭产业政策》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一律停止核准审批年产能30万吨以下的新建煤矿项目,在安全、环保、资源节约等一系列标准得到严格规范。这使得小煤矿不得不主动寻求被兼并,从而避免出局。

  张海告诉记者,自己的判断来自于邻近的山西省。在2004年的时候,煤炭生意如火如荼,煤矿的股权价格也是只涨不跌。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是乱象丛生,安全事故频发。当时,关于煤炭资源将要整合收归国有的消息就已在山西煤炭圈内流传。

  2008年8月,山西省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稿》的征求意见。虽然当时有人认为,该意见稿实行起来会有很大阻力,因为牵扯的利益太多,短时间内不会成行。但事实证明,在煤炭资源整合的浪潮下,大多数的煤老板最终还是被洗牌出局。

  到了2012年,煤炭行业再次迎来了“拐点”。这一年,煤炭价格首次出现大幅度的下跌,每吨达200元,甚至出现煤炭企业在电厂门口堵门卖煤的情况。

  即便是煤炭“大哥”,具备铁路、电厂、煤化工全产业链的神华集团,业绩也迅速下滑。在2015年的业绩预告中,神华集团称,受煤炭行业低迷影响,公司净利润为232.68亿元,同比下滑50.5%。

  相对于神华仍能微薄盈利,其他煤炭企业则纷纷出现亏损,有的企业甚至通过减产或停产来缓解煤价下跌带来的冲击。根据公开报道,2015年,31家煤炭上市企业,亏损者超过75%,其中亏损10亿元以上者超过8家。

  “在煤炭行业如此惨淡的背景之下,民营煤炭企业几乎没有出路,拥有煤炭股权的煤老板,他们的煤矿难以生产,还要负担银行利息,这使得仅存的煤老板们再一次撤出了煤炭行业。”张海说,正是在这煤价一高一低两次洗牌中,大多数的煤老板彻底地离开了煤炭行业,并且没有回头路,因为现在的煤炭行业,不管是资金投入还是技术含量,都是传统煤老板无法承担的。

  “大煤企时代”

  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将形成6至8个亿吨级和8至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多处,产量比重占全国的75%以上。其中,建成年产1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矿59处,产能近8亿吨/年,建成智能化开采煤矿47处。优质产能快速增加,煤炭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

  “现代化的煤炭企业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煤炭企业,煤炭开采机械化程度很高,一个现代化煤矿大部分职工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而且对于利润都是按时核算,同时根据煤炭的价格以及需求量即产即销。”陕煤集团子公司一位负责人认为,这种管理体制除了伊泰等少数民营企业能做到之外,其他的煤老板是不具备这个实力的。

  然而,张海却认为即便是伊泰这样的集团企业,在未来与煤炭央企的竞争中还会很艰难。永泰能源就是典型的民营煤炭企业,也是少有的佼佼者,并且拥有上市公司,但因为债券逾期,被逼售卖资产。

  “其实,外界都说永泰能源资产负债率高等,但是相对于很多央企,永泰能源不仅资产负债率低,经营也算是不错,但就是扛不住资金的压力,因此只能瘦身卖资产。”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资金问题是民营企业难以逾越的“命门”。

  2017年被很多煤炭企业看成是“大煤企时代”到来的一个风向标。当年,神华与国电合并成立国家能源集团,成立之后的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8万亿元,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煤炭“巨无霸”。

  如今,煤炭整合仍在推进,继神华、国电合并后,山西七大煤炭企业间的深度重组也箭在弦上。2017年11月,相关煤炭企业公告显示,阳泉煤业、大同煤业、潞安环能、西山煤电、山煤国际、阳煤化工、山西汾酒、太钢不锈、太原重工、ST三维、蓝焰控股、太化股份(维权)、通宝能源、国新能源等山西省14家上市公司相关控股股东的股权被划转到山西国投。划转完成之后,山西国投不仅实现对上述14家公司控股,同时还是七大煤企的直接控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