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晋商 > 正文

IT农民贺建增,他建的增的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时髦


2018-07-27 23:56:00   阅读:10.2k+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人们说到对土地的热爱,常常把著名诗人艾青的这句诗搬出来引用,以示感同身受,然颇多雷同。时过境迁,用在同样热爱土地并身体力行的贺建增身上,就很不贴切。

 

从三十而立后的恍然大悟,到现在近乎“知天命”的年龄,十多年过去,他对土地的深沉热爱,或许曾遭遇困顿,黯然神伤,但没有阻止他义无反顾,兀兀前行,始终表现的恬淡而虔诚。

“全域有机生产、生态乡村建设、人文社会回归”贺建增娓娓道来,讲述他的乡村建设构想。

贺建增祖籍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西桥村。

崞阳文脉久远,明长城、小赵州桥、城隍庙、文庙、关帝庙、泰山庙、天主教堂......古风犹存;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纪念堂旧址,朱德题词的纪念堂牌匾散射着熠熠的光芒。这里交通发达,也曾商贸繁荣。他读的中学就是位处崞阳镇的范亭中学。

他是衡荣生态农场创始人,耕读大学的执行校长。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听其言,观其行,我脑子里冒出一个词:新乡村运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晏阳初,针对当时的国家现状,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晏阳初还主张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晏阳初认为,知识分子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给农民作学徒”;要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只有在同他们广泛深入的接触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范本,对中国的乡村建设影响甚大。直到1980年代之后,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理论,再度受到重视。

一些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社会学者如温铁军等将晏阳初在中国大陆中断的乡村教育运动继续下去,成立了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委员会、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研究会等非政府组织。

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大旗,再次举起,而温铁军,目前是耕读大学的名誉校长。

而今,毕竟时隔了一个世纪。乡村在从温饱向小康的路上行进,与此同时,空壳、空心、留守、失衡等字眼,成为乡村的某些标记。

贺建增,曾经的村里娃,后来的IT男,到底有什么样的乡村梦想,到底有什么实现的路径呢?

 

 

从“IT”人士到农民的转身

 

在钢筋水泥中穿梭,在电子屏前脑子飞速运转,特区满大街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曾让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理工男贺建增迷醉过,但假日的几次故乡之行,让他陷入了沉思。

回到农村老家,他发现山区纯净的资源未被开发、很多劳动力闲置、很多纯天然产品自生自灭、很多土地荒芜,而农民贫穷落后,没钱供孩子上学,没钱看病⋯⋯

崞阳古镇的风华,也在时代的洪流裹挟中,风雨飘摇,逐渐衰落。

2004年,33岁的贺建增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却又深思熟虑已久的决定,离开把青春挥洒过的特区深圳,放弃从事十多年之久的高薪IT业,投身有机农业,换句话说,去当农民,去种地。

他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发山区资源,带领农民做他们擅长的事情,让农民的勤劳、淳朴、诚实变成财富。

 

就像鲤鱼跳龙门,对于寒门学子来说,龙门是农村到城市的入场券,只见往外跳的,少见往回走的。对于贺建增的选择,身边的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

出身农民,心中多少会有对家乡、对土地的情结,可是类似的情结很多人都有,有人把它放在心里,有人把它诉诸笔端,像贺建增这样难以忘怀到把人生的方向彻底转向,从一个对着电脑工作的人,变身俯首土地甘做孺子牛的农民,罕见。

他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博客中的一篇文章或许可以作为回答:

有感于都市的生存环境,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各种怪病层出不穷,好多成年人的病提前出现在儿童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乳腺癌等,真是让人触目惊心,我们渴望健康饮食!

贺建增梦想,让城市人吃上健康、原生态的食品!让农民增加收入,过上幸福生活!这个价值,比深圳少了一个IT男,更有意义。

 

当年,贺建增就回到了老家崞阳镇的村里。黄土高原的深山里,远离城市、工厂、矿山和交通主干线,是一片土壤、空气、水源都未受污染的净土。

为了了解创业前景,贺建增开始了跑村串巷的调研。半年下来,他走过了山西40多个县、200多个村子,发现自己的家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营养积累丰富,对于发展有机农业来说十分有利。

此外,他还发现人人都有获得健康的愿望,且这个愿望随着环境的恶化、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与日俱增。这让他坚定了投身有机农业的决心和信心。

在他看来,吃有机食品,过有机生活,这是未来获得健康的根本。

有机农业在生产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通过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可以让人们获得健康的食品,进而拥有健康的身体。

 

他还有个隐而不言的理想,那就是在实现有机农业不减产的基础上,还要实现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乡村建设相结合,找到以有机生产为基础的乡村社会发展模式。

不过,面对阔别多年的家乡,面对一无所知的农业,贺建增突然发现自己有机农业的先进理念在家乡遭遇了“水土不服”,很多基层政府根本不吃他那一套,都是表面上认可,但操作起来有困难。思维的错位、对方的不解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没办法,2005年,贺建增租来了十几亩地,又发动身边的同学朋友筹了八十多亩地,参与到了有机农业模式的摸索中。

 

在平朔煤矿“过堂”有机生产全产业链

 

在这片“前途难料”的实验田上,贺建增先是杂粮和药材倒茬种植,试验小循环。

可是,他种地经验不足,土地不施加化肥农药后,病虫害增多,减产难以避免,品质也很难保证。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2006年,贺建增有缘结识了平朔煤炭矿区生态中心主任和董事长。

矿区有大量的复垦土地需要恢复生态,对有机生态产业链很有兴趣,贺建增有实践有机农业的需要。

一个有地有钱,一个有理想有情怀,两者一拍即合,旋即开展合作,一个决定衡荣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产生了。

 

2007年,贺建增在平朔煤矿的复垦土地上种起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为一体的植被体系,并选择了有经济价值的多年生中药材和杂粮作物。

贺建增还发现,原本煤矿数千亩复垦土地上只是简单的栽树种草,这给冬春季节带来了巨大的防火压力。

了解到这一点后,贺建增以几百亩为一单元,用草本植物形成了充分的隔离带,冬春季节的防火压力减轻了。

在产业体系上,贺建增力图使各个链条都有价值。他引入了猪、鸡、牛、羊、食用菌、设施蔬菜等内容,对有机生态产业链的模式和各个节点的技术做了大量的实验,用5年的时间形成了一个植物、动物、微生物为一体的有机生态循环体系。

这是在“黑色产业链”上打造的“绿色产业链”,是贺建增向往的绿色生态图景——

在树木消失、钻探轰鸣、尘烟漫天,无数“黑金”被一吨吨运出,因为人类索求而千疮百孔的土地上,乔木、灌木丛生,药用植物、杂粮作物、猪、鸡、牛、羊、食用菌、大棚蔬菜等共存。

 

借助平朔的平台,贺建增站稳了脚跟。很多人开始相信贺建增钻研有机农业的决心。时间久了,有朋友感慨其当初的身份和农民的状态,送他一个“IT农民”的称谓。

贺建增想了又想,认为这个称谓倒也妥帖。

第一,IT象征高科技,需要智慧、专业和技术。

有机农业,抛弃了常规的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基因、化学添加剂、防腐剂等,需要智慧、专业和技术。

第二,IT象征领先、时尚、品质。

有机农业正是在倡导人类安全饮食,引领品质生活新时尚。第三,IT象征创新、学习力和行动力。

 

有机农业信任的建立一直是难题

 

与平朔煤矿五年“甜蜜”合作期间,贺建增在山西老家的有机农业实践也不断开疆拓土.

从2005年的90多亩地,达到了万余亩,面积上成百倍地增长,参与的地区也覆盖了原平、朔州、五台、太谷等地。

那些地方大多自然环境良好、常住人少,但却交通不便,耕地多无人种植而荒芜。

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是搭建有机农业的良好基础:海拔高加上倒茬种植,作物病害虫少;放养的山羊有吃不完的草;偏远地方的老村民受现代化学农业的影响相对要小,而且运输不便也使得他们接触到化肥农药的机会减少。

 

为了保证有机产品的品质,贺建增还要求他麾下的农场、农户都要认同有机理念、耕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养殖密度合理,散养为主,不喂含抗生素和激素的饲料;要公开透明,愿意公开其生产方式和方法,帮助消费者获取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

可是,有机农业领域信任的建立一直是难题。到今天也是如此,也许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使这个依赖信任而生存的行业面临更大的难题。

2014年,贺建增参加了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组织的“绿色创业会2014”。道和是目前极少的几家专注于扶植绿色产业中小企业的孵化加速平台之一。

作为一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机构,道和认为经济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因素,主张以市场驱动,推动经济与社会变革。

 

为此,他们从2013年起,组织有见识、有建树的各行各业专家,组建了强大的导师团队,这里面既有大型500强公司的高管、投资机构的代表,还有咨询、律师等专业公司的精英以及扶植创业项目的机构人员等。

导师团队对贺建增和他所持有的理念十分欣赏。面对贺建增还有待完善的渠道建立、市场培育等环节,导师们在实地调查、深入调研之后,给了很多真诚中肯的建议。

结合这些建议,贺建增更加清晰了自己下一步的方向,他希望用十年的经验和经营成果为现有的有机农业企业和农场提供服务,把过去十几年来形成的技术体系以及专家团队凝聚起来,面向中国有机产业和乡村发展做系统服务。

 

童言无忌 一解胸中块垒

 

从最初下定决心投身有机农业到如今已经十几个年头了,这是一个婴孩成长为少年的宝贵时光。

回首来路,变化的地方很多,知识、见识、视野⋯⋯可对贺建增来说,有一样东西始终没变,那就是理想。

“选择被辅导企业的标准,第一个是选人,也就是说他在自己经营尽管可能是微利,甚至可能是亏损的情况下,他也会坚持做有机农业。”

“希望参与进来的村子能做到人力和资源的100%投入,这样才可以建立一个足够信任的体系。”

 

对于贺建增来说,这是对自己内心理想的坚守,对所求目标的坚持。哪怕这份坚守与坚持被人们认为理想主义,嘲讽百千,也不在乎。

有一次,贺建增跟一家规模很大的有机销售厂商沟通合作。经过实际食用和技术鉴定,确认了优秀品质后,对方接受了报价,初步签订了合同。

没想到在进一步联系时,却遭遇对方负责人换人,被要求产品不熟悉需要重新检测,连商品的价格都被侃去将近50%。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

在贺建增看来,很多人没有理解有机农业的实质和真谛,可是“哪怕会亏损,也要对有机农业事业的坚持”,这才能把中国的有机产业做大做强。

 

对于家庭,过去十年,贺建增没往家里拿过一分钱,少有的一点点贡献,也就是提供农场产的粮食、蔬菜。

贺建增在对家人歉疚的同时,也对此颇为骄傲,“比一般人吃的安全,吃得好”。

提及女儿,贺建增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有一次,贺建增上小学的女儿被问到爸爸在做什么,小小年纪的她脱口而出“爸爸在为人民服务”。在女儿心里,这是挺好的事。

贺建增也为女儿的平和心态感到很骄傲,身教重于言传,平时他习惯用手绢,穿布鞋、衣服不破不淘汰,女儿也没有沾染上对物欲的攀比、对名利的追逐等心态。

女儿还说,长大之后“能干啥就干啥”,这让贺建增也颇为满意,说明女儿不偏执、不强求,心态很平和,就像他对公司名字寄予的寓意那样:

平衡,才能恒久,恒久才能永荣。

 

三亲教育生态村——“三亲”亲什么?

 

贺建增从最初为做有机农业而做农业,到后来慢慢地有了更全面的大局观,如果乡村消失了,有机农业就失去了实质意义,于是关于全域有机乡村的设想慢慢浮现心头,这是一种基于有机农业的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十多年的乡村调研中,贺建增发现乡村的逐渐凋零,乃至消失,不仅仅因为农民赚钱少,赚钱难,还因为生活舒适感、青少年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所以单从生产层面入手,是无法逆转乡村的消失,而是必须同时兼顾以下三项内容:

有机生产、生态乡村、人文社会。

 

1.有机生产:

以县着眼,以村着手。利用村域范围内全部的农业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耕地、草地、林地、果园、荒地、河滩沟谷以及农户庭院等,实施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水果、中药材、动物养殖、食用菌等因地制宜的综合有机农业生产,实现植物、动物、微生物为一体的完整有机生态产业循环。

在生产实践中,在充分发掘与传承传统的农耕方法与技术的同时结合现代微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育种技术、耕作方法等,实现有机农业不减产。同时建设(或改造)一系列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生态乡村:

生态乡村建设目标是就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改善乡村面貌,充分集合现有的环保技术和方法,低碳建筑技术、材料和传统乡村建筑风格相融合的模式;转换乡村的能源供应,让乡村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包括,但不仅限于沼气能、太阳能、风能);进行垃圾分类,污水源分离后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重建乡村卫生所(乡村医院)、学校、图书室、庙宇、戏楼等公共设施。

3.人文社会:

人文社会是指所有人都能得到关爱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重建村民综合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乡规民约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农民认知、素质;做实卫生、医疗服务和内置金融等。

开展三亲教育,传承乡村文化,将经典诵读、亲情孝道教育、亲乡土教育、亲自然教育融为一体,使乡村重新焕发活力,成为社会发展的健康基本单元,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由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衡荣农业联合推动的三亲教育生态村建设项目。

 

让人欣喜的是,华夏儿童启蒙教育项目,已经点燃,并渐成燎原之势。以下是华夏三亲启蒙教育项目试点村庄:

1.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南宋乡关头村

2.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寨子村

3.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北庄村

4.河南省兰考市仪封乡胡寨村

5.河南省南阳市大冯营乡周庄村

6.贵州省黔东南州尚重镇洋洞村

7.贵州省黔东南州尚重镇壮巴村

8.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大寨乡山木村

9.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大寨乡小田村

初始村庄是123,主要试点1-7,8、9是推广试点。

 

创办耕读大学,合办衡荣班

 

在贺建增心里,十几年来最主要的收获是与一批志同道合的专家老师融合成了一个团队,能够合力推动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华民族复兴做点贡献。

推动三亲教育生态村的发展,实现基于有机农业的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人——愿意返乡建设的人——有着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愿意返乡建设的人是关键,于是贺建增与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起创办了耕读大学。

耕读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没有门槛、没有国界、立足乡村、以自然为师、以古农耕文明为根、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地球村大学。

 

课堂讨论

 

堆肥教学

这里不仅开设有机农业、传统文化、生态环保、乡村建设、乡村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还进行乡村实践。

关于乡村的一切,在耕读大学里,学员们都有机会学习与实践,全方位参与乡村的建设与改造升级。

办学的目标是:

立足中华农耕文明,培育厚德载物的传道者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先行者;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培养怀有天下文明观的有机农业的运营者与管理者。

同时,衡荣农业与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联合开办“衡荣班”,在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在衡荣农业基地(畜牧兽医学校旧址)学习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理论课

 

课堂教学

教师队伍中有合作社和乡村带头人、实践型种养专家、高级工程师、大学教师,部分为博士生导师。

衡荣班以农民智慧扎根,以实践教学立本,以明师授课明理,知行合一,耕读双修,采用新型教学方式方法。

高中毕业生报读者通过一年半学习,初中毕业生报读通过三年学习,锻炼成长为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操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独立开展工作打好扎实基础。

 

发酵床养猪技术现场教学

 

堆肥教学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在有机农业、乡村建设上,贺建增和众多并肩前行的老师们正在探索出一条可落地、可循环、可持续的道路,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道者同行!

 

 

 

作者简介

 

徐文胜,山西省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综合广播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