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增资19亿!“山西80后大叔”与国际巨头深化合作


2天前   阅读:10k+

12月17日,“氢能第一股”亿华通 (688339.SH)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丰田汽车拟共同向合营公司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丰燃料)增资共计1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961.35万元)。

其中,公司拟增资金额为九亿五千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4480.68万)。本次增资完成后,华丰燃料的注册资本将由四十五亿日元增加至六十四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30185.60万),公司对华丰燃料的持股比例仍为50%,华丰燃料仍属于公司与丰田汽车共同控制的合营公司。

1、

作为国内氢能源赛道的领头羊,也是首家“A+H”两地上市的氢燃料电池企业,亿华通主要为客车、货车等商用车设计、开发并制造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系统的核心零部件),在氢能领域拥有较高的市占率。

而国际巨头丰田也在氢能源赛道布局已久,该公司曾推出世界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型MIRAI,并将氢能应用拓展到巴士、卡车、叉车等商用车领域。

根据此前相关报道,亿华通与丰田在早年间便有合作。

成立于2020年8月的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燃料),便是由丰田和亿华通以及一汽、北汽、东风、广汽等车企联合成立的合作研发平台。该公司聚焦技术研发,开展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燃料电池电堆等的组件技术、燃料电池系统控制技术、车辆搭载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研发工作。

一年后,亿华通再与丰田合资成立了华丰燃料。相较而言,联合燃料侧重于技术研发,而华丰燃料则更加重视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推广,二者形成互补。

2022年10月24日,由华丰燃料和联合燃料为主体的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一期)奠基仪式在北京举行,该项目成为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额约80亿日元,将建设燃料电池生产线、检测线和研发中心,生产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并进行燃料电池系统相关研发工作。

但关注到的是,成立三年的华丰燃料盈利不佳。据其公告,华丰燃料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49亿元,净利润尚为负。

本次亿华通与丰田增持华丰燃料,正是保障华丰燃料日常生产经营及研发项目顺利推进的举措。亿华通指出,公司将在本次增资后持续加强对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其实施有效的财务、资金管理等风险控制,确保公司资金安全。

2、

虽然氢能是近年来的热词,并作为前沿新兴产业首次出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但不得不面对的是,目前尤其是氢燃料电池等氢能产品尚不成熟,存在技术有待提升、产业成本较高等难题,因此造成大多氢能电池公司未能盈利。

内部压力之外,外部竞争也在加大。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不少相关企业及资本陆续进入该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据相关数据,两年前全国氢能相关企业数量已超2000家,且新增企业注册数量仍在快速增长。去年也有超14家上市公司成立氢能公司。

因此,亿华通虽作为“氢能第一股”,但仍难摆脱烧钱、盈利不足的命运。

亿华通的创始人,是1980年出生在大同市平城区的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张国强。

80后的张国强从小便拥有“清华梦”,但因发挥失常最终被山西财经大学录取。2003年本科毕业后,张国强只身前往首都北京打工。他先是在北汽福田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又跳槽到清能华通。这两段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汽车清洁能源行业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

2012年,已经是清能华通副总经理的张国强却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带着几个老同事一起,另起炉灶创办亿华通科技,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2015年,亿华通因收购了当时国内头部电堆技术企业上海神力科技,从而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量产。2016年,亿华通科技研发出了国内首款氢能电池,从此开始在业内崭露头角。

2020年8月,亿华通成功挂牌科创板,成为国内“氢能第一股”,市值一度超过200亿。两年后,亿华通的搭载车现身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占到冬奥会和残奥会投放的2000余台氢燃料电池汽车中的64%,这成为亿华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但即便如此,亿华通近年来的利润仍不如意。据其年报数据,从2020年-2023年,亿华通营收分别是5.72亿元、6.29亿元、7.38亿元、8.01亿元,归母净利润均告负,分别为-2252.36万元、-1.62亿元、-1.66亿元、-2.43亿元,亏损面不断扩大。今年前三季度,亿华通归母净利润-2.58亿元,亏损现状仍未改善。

针对亏损,张国强曾指出,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力度,促进技术革新,提升产品性能,努力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

尽管自身已跻身氢能赛道前列,且与长期在氢能领域布局的国际巨头丰田等企业深度合作,但对于亿华通而言,在短期内实现盈利仍有不小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