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重商,梁大智先生说,商业曾是文水人的第一选择,土壤深厚,战果辉煌。梁先生文章《文水晋商文化初探》,详实回溯了文水这一地域性格,提供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讯息。
本文系太原@马绍民先生推荐,@孟中先生玉成,转载自 @雪润清韵 梁大智 先生的美篇。多谢多谢!!!
1
文水人历来重视经商,过去曾把“住地方”做买卖,置于诸职业的首位。据清宣统元年(1909)《文水县乡土志》记载: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全县人口172708人,经商人数为13974人,平均每8人就有一人经商。
“商多远出”亦为显著特点,全县在外经商的人,遍及北京、天津、太原、兰州、武汉、绥远、归化城、包头、张家口及东北各地,有的远至海拉尔、满洲里、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等地。
文水商人有独揽北京城干鲜果行的佳话,明清期间,北京一百多家干鲜果店铺,几乎全是由文水人经营,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
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当时北京城还组织了一个干鲜果行同业公会,著名执事人就有大象村的陈忠甫、岳村的刘俊卿、李玉珍,孝义镇的柳子润等。
文水晋商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形成了“上京津”“走西口”“闯关东”“跑西路”“赶东口”“下武汉”几个体系,并较早地开办了钱庄和票号。
南街的合聚永是文水最早钱庄,成立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也是全省成立较早的几个钱庄之一。之后,咸丰五年(1855)西街的阜丰永,光绪年间北街的协纯庆相继成立。
民国四年(1915)到十二年(1923),南街先后成立了长慎和、钜源泰、宝聚隆和乾一钰。
南街的老钱庄合聚永最初是杨家寨的胡家独资经营,后加入西街的马家、南街的苏棠栋、龙泉的韩成烈以及北街的高世成,由独资变成了合资,由于资本扩大,盈余大增。先后又设立了合聚隆、合聚兴、合聚盛、永立厚四个“统事”,在交城县城还设有分号。
钜源泰在太原吉庆里4号也设有分号,在北京、上海、西安、包头、等主要城市常住二至五人,负责办理该地的业务,本省的榆社、介休、孝义、灵石、汾阳的三泉、崞县的洪道、榆次的东阳、太谷的范村、寿阳的宗艾以及绛县、平遥都有委托商号代付汇款等业务。
长慎和在太原、北京打磨厂的尚古店货栈、热河的赤峰也常住二至三人负责办理业务,祁县、太谷、平遥也有委托机构代办业务。
文水钱庄除存放汇以外,大多还兼营其它行业。长慎和、合聚永合伙经营棉花购销,钜源泰在城内东街和太谷开有粮店,阜丰永本身就是个钱粮行。另外,他们还从事金、银等买卖。
早在清咸丰三年(1853),已有文水人在京城开设账庄,而在文水境内清光绪四年(1878)在南街成立的志积成应该是县内第一家账庄。
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城内有五家账庄,其中,志积成、瑞和、德聚祥、豫泽通四家设在南街,只有保兴号设在北街。
文水早期经营货币的机构就是钱庄、账庄。后来,文水有了银号,在民国期间银号、钱庄并存,性质相同。民国十四年(1925)文水最早的银号兴华银号在南街成立,以后相继成立了同济银号、长兴银号和县银号。
兴华银号以武福桂为柱石,同济银号以杜凝瑞为柱石。长慎和钱庄后改为长慎和银号,而钜源泰钱庄却一直以钱庄存在,给人以“老字号”的印象。民国二十六年(1937),钜源泰成为山西省银行设于文水的寄庄。
钜源泰开办资金由四股东组成,省银行营业部主任文水人武福桂二股,武福桂二舅郭树林一股,岳村人李秀章、南武度张守林各半股。
钜源泰除发放商业、农业贷款、支持农村账庄,兼营粮棉购销外,主要从事外地的汇款业务,不仅从中获取汇水,而且通过汇兑赚取山西和外地各种货币的比值差额。
武福桂信息灵通,经营大胆,这使得钜源泰名震周围各县,武福桂成了文水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一号人物。
2
晋商的崛起有两个关键因素,明代实行“开中制”和清代开发边疆,都催化了晋商兴盛。文水东邻祁县,南靠平遥,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水人在祁县乔家、渠家和平遥银号当掌柜的人很多。与祁县隔河相望的北齐村很多人都在祁县经商,任宝珠在祁县农工银行当会计,刘富藻、刘毓藻在祁县渠家当掌柜,任宝珍在祁县开办巨真川茶庄,任喜升是祁县富有源票号掌柜,任宝玉经营祁县三和花店,任宝璧在祁县昌盛源盐店。
特别是刘九锡,字荣恩,号佰加,是祁县乔家万川汇的首任大掌柜。万川汇是乔家所属生意字号的总号,负责安排外地各字号与东家接洽事宜,因此,有人也称刘九锡是乔家的总管家。
刘九锡的三个儿子均在乔家做生意,刘钟英在汉口大德恒票号,刘毓英在祁县大德兴茶庄,刘彦英在上海大德通票号。
南齐段起祥曾在广西开有银号,后来在平遥与其他两人合伙开了日昇昌票号,属于带股掌柜。本村段子楷是日昇昌的账房掌柜,精通一掌经,人称“铁算盘”。
方圆村张庆生在包头乔家的“福聚昇”当掌柜,还是包头山西商会的副会长。
吴村有个非常有名的木匠叫杨若武,多年在祁县乔家大院当木匠领工。他运用混雕剔地雕、线雕、镂空雕、贴雕等雕刻技艺装饰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丽华贵,能够显示出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据说,祁县北寺的木工活计就是杨若武做的,寺里的石碑上还刻有他的名字。
杨若武诚实肯干,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年龄大了以后,他被聘到祁县渠家管事。祁县乔家和渠家同为名门望族,两家有姻亲关系。杨若武在渠家经常照顾吴村人到渠家做工,每当农闲季节,村里人便通过他到渠家做活计,以补贴家用。
南庄镇的张体温是祁县乔映霞在内蒙开设商号的掌柜,张跃是祁县乔家在海拉尔的大掌柜,经营着永盛昌、大利号以及一座酒坊(烧锅),其弟张云、张引也在海拉尔的乔家字号做事。张忠寿是祁县大裕川和祥云集的掌柜。
据台北近代史所档案馆收藏的《太谷同记电灯公司股票登记薄》中记载:
文水籍股东有共计35股,合银洋3500元。其中,武步登占有25股,按堂号分别是仁义堂17股,和义堂3股,三元堂5股。其余文水股东是永义长的王富馨2股,天锡长和广源厚的石天德2股,义隆元的武体中2股,天胜庆的戴全斌1股,八元堂的武克勤1股,万合成的武忠智1股,万全生的张之谦1股。
徐家镇的武开基有时候回到村里,就到野外拾柴,村里人只知道武开基在外地,但不知道具体做什么。
其实武开基、武嘉杰父子俩生意做得非常大,天津有座二层楼开办票号,还能给外国人放贷。在平遥南街开有“同吉庆”,经销布匹、茶叶等。特别是在凉州一带,有“凉州一座城”之称。
他们在凉州旧城旁新建了一座城,里面全是他们的“武威”字号:武威商贸、武威剧院、武威厂房等。有趣的是凉州市后来也改名为武威市了。
梁家堡的梁春村里人都叫他春财主,他是个非常节俭的人,虽然在平遥、祁县都开有商铺,但生活非常简朴,对家人管得也很严,不能有一点奢侈浪费。有时候等春财主出门后,家里人就会偷偷改善一下生活。
一次,春财主去平遥打理生意,打理完肩上搭着背囊,装着钱物,从庄稼地里就穿行回来了,一路上还可以掰许多高粱黑霉霉,这是一种嫩时能吃的真菌。回来后,背囊也就满满的了。
走到家门口,突然发现地下有许多绿豆,便蹲下身捡开了绿豆。其实,这是家里人专门在门口撒的,以便家人发现他。家里人发现春财主回来了,赶紧把吃过的食物收拾干净。村里有座高大的四合院,也许与春财主的俭朴分不开的。
大象镇的财东成恩娶了交城义望村历任六省总兵乔冲杓之孙女,乔家还将大象镇后街路南的一处字号院送给了成家。义望村的乔总兵与祁县乔家本是兄弟,只是一个从政一个经商。
成恩之子成廷璧看准了具有陆地商埠天然优势的“张库大道”这条载金驮银的国际商道,便“走东口”来到张家口这个贸易都会。在这里建起了他的“诒远堂”。
他几下湖北收购茶叶,还有了自己的茶山,并通过“张库大道”源源不断地运销到蒙古草原甚至俄罗斯。
南庄镇外出经商的人也很多,主要分布在北京、海拉尔、满洲里、库伦等地。
贾尚通、贾尚达、贾尚宇、贾培明、贾培亮等在北京做生意;
张余丰、张余珍、张生金、张生宝、张生财、张生有等在海拉尔做生意;贾
尚通、王侯小在满洲里也经营有商铺;
张双来、张根儿、张德生、张秃牛等在库伦做生意;
张世英、韩福年在张家口开杂货铺;
王文锦在太原开化寺做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张温、张良在太原帽儿巷开有义记鞋店,村里的贾中恕、贾中信、李文福、王文宽、孔繁武等12人在义记鞋店做工人。
由于南庄在外地经商人员多,武建生就在雁门关口建了个晋通站,雇用杜四牛、贾温年两家的三套马车,去村里人所经商的地方拉运去世人的骸骨,每年正月就出发,收集到晋通站,清明前统一拉回村里来。
3
历史上,文水县境内农村商业也颇为活跃。清末民初,农村商业均由私人经营,除有众多的常年性和季节性的肩挑手推、走村串乡、赶集上会的小商贩外,各镇村还有店铺固定、有一定资本额的座商。
据考,民国年间全县座商尤盛,当时全县有座商453户,资本额73.8万元(银元),从业人员2359人,平川地区,几乎遍布每个村落,尤其在下曲、南庄、西社、北胡家堡等交通要冲的集镇,各类商店不下三四十家,一般以经营烟、酒、杂货者居多。在盛产粮、棉的大村经营粮食、米面的粮店、斗铺和贩运棉花的花栈亦属不少。
据资料统计,民国年间全县农村共有粮店78户,花栈13户,钱行、帐庄23户,当铺11户,有的钱行和资本雄厚的商号还发行角、分辅币,流通于附近村庄和邻近县份。
据《文水县供销合作志》统计,文水县清末农村商业概况表中,收录了18个村的70个商号,其中,仅马村就17个商号。
文水县民国时期农村商业概况表中,收录了65村的446个商号,其中,北胡家堡36个,西社镇28个,南庄镇25个,开栅镇21个,下曲镇17个,徐家镇14个,西城村14个,保贤村12个,北辛店村11个。
由此可见,北胡家堡有一定资本额的固定店铺很多,田应毕的恒和当当铺,赵掌柜的义隆当当铺,王起富的乾兴钰杂货、布匹,王敷凯的吉义昌酒坊,白五儿的晋源泉酒坊,王义伸的义隆泉酒坊,王学礼的大盛通粮店,王凤儒的凤儒粮店,白掌柜的乾德成杂货、布匹店,王秉通的万盛昌布匹、百货店,张掌柜做大车的车铺,程六三的二合店饼子铺,李广明的广聚德杂货铺,王崇善生记木店,王登元的五合心赁铺,王茂根的粞房,杨密大的东盛永肉铺,王甲乙的晋源成粮店,王建镐的同德永粮店,王寿徵的聚恒和杂货、粉坊,王五昌的晋宏德杂货、粮店,李掌柜的皮房,王三恒的车马大店,王谦元的辉生源杂货铺,李三则的柜架铺,王喜堂的毡房,李四孝的天义生粮店,张应堂的张记油坊,张义杰的五合泉粉坊,白树尧的白记席店,王五昌的德胜泉杂货、醋坊,郭凤岐的永盛泉杂货、醋坊,王继祖的协生泰药铺,刘福全的理发馆,王林忠的盐坊,还有庆成裕杂货、油坊,天德当当铺等。
北齐村内也有不少出檐牌厦的门面房,清末和民国年间这些门面房大多经营着商号,有郝四牛的饭店和酿酒,刘锡九开的协和裕日杂铺后来卖给任增智,任贵的饼面铺和豆腐坊,董汉三的德盛诚杂货铺,刘金梅的京津小百货,吴立业的调味铺,任子忠的义和厚杂货铺,李仰禹的富春号杂货铺,韩君敖的德盛公饼子铺,任陆明的义和永饼子铺,史文魁的谦恒当当铺,任宝公的广兴永粮店,刘吉的丽生洪布匹店,董钢的杂货铺,任锡福的斗铺和粮店,潘进伦的同义永饼子铺,任之新的丽生鸿杂货铺,任之林的东兴永布匹和杂货铺,任之达的协和裕南津铺和杂货店,任之英的富春号粮店,董家吉的德生成粮店,天牛院北的骡马大店等。村里任根祥、任振春、任秉昌、任锡华、郝狗牛等开盐坊,任宝珍开着醋坊等。
民国时期,文水发行的各种纸币数量、品种居多,明显多于山西其他县,且居全国之首。赵立平编著的《山西文水县民国纸币》一书,就收集有700多各品种。其中有银行、银号、商号、当铺、信用社发行的,也有村镇公所发行的。
在对山西民国纸币的研究中发现,文水这个时期发行的纸币远远超过山西包括平遥、祁县、太谷这些晋商大县,被称为晋商文化及金融发展中的“文水现象”。
由《山西文水县民国纸币》可见,民国期间,各村镇流通着许多字号的兑换券,大象镇的信和堂、天德厚、云集号、大盛长、协和生、裕丰源粮庄等,石永镇积义楼、同心长、公义和、瑞庆祥等,下曲镇的三义和、协泰魁、同以长、万益庆、宝信成、兴盛通、隆记、达记、卫生医馆等,足以说明这里商贾云集,操奇逐赢。
文水县境内“四大镇八小镇”皆分单、双日赶集交易。一年中农村各种古庙会就有100余次,这种崇尚经商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在文水,几乎村村庄庄都建有庙宇,庙会在这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应该说庙宇的大小与多少,标志着村落的大小与贫富。
大的庙宇是青砖蓝瓦,屋脊阁楼,各殿房台雕刻精细,各种神像雕塑高大威武,整个庙宇富丽堂皇,壁画精美。小的庙宇的殿台一般三面是土坯墙,一面砌砖。庙宇虽小,但是“五脏俱全”,格局大致相同。
有的庙宇前修有戏台,庙宇修成后,村里人要请戏班唱几天戏、赶几天庙会来庆贺,会期,有的一两天,有的三五天,有的十天八天甚至一个月。
有钱的村请的是名剧大戏班,条件不太好的村庄则请来当地的小戏班助几天兴,也有的就是本村的秧歌班。
据清光绪九年(1883)《文水县志》载,清代本县形成规模的庙会有83个。其中以农历十月十八日方圆村,三月二十五日北贤村庙会最为有名。
方圆村庙会从唐天宝年间开始,至今仍很兴旺。每逢十月十八日,村民宴待四方亲朋,唱戏庆贺。
由于十月正是金秋时节,各地商贾云集。庙会最盛时,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来此赶会者甚多,商摊占地百余亩会期一月,赶会人数有时可达十几万。
北贤村临汾庙会始于明嘉靖年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北贤村以及附近各村的群众均招待赴会亲朋,会期半月。
村里要赶庙会,家家户户都要忙活着准备招待客人,许多店铺摊点提前来占位置,村里嫁出去的闺女们,在外做工的男人们都会回村一来是看戏逛会,二来是亲朋相聚。
小商贩担着八股绳货担一路风尘地涌入会场,牲口集上拴满了牛驴骡马,牙行被买卖双方拉扯着簇拥着,细心地看着牲口的毛片、穴位、蹄节,然后在买卖双方的衣襟下捏着“码码”。
这边锣声嘡嘡地敲着,一圈人围着看耍猴,那边站着一堆人看变魔术。糖人人和棍棍糖吸引着孩子们的眼光,“咚咚咚”的拨浪鼓使劲地摇着……
4
晋商文化离不开大院文化,成功的晋商人士几乎都体现在其故土的大院建筑上。所以,晋商留下了许许多多宅院。
这些宅院也凝聚了文水人太多的乡愁,默默展示着家族的历史和辉煌,记载着家族厚重的文化。其文化基因保存完好,“活化”性保护、复兴、传承有序,成为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古宅。
北辛店村的二十多座贺家古宅,北街的李家大院,石侯的芦家楼儿院,西旧村的温家宅院,陷家沟陷家金山府,北齐的刘家宅院,伯鱼的郭家三槐堂……一座座古宅院,像一幅幅陈年水墨,让辛勤的文水人描绘在绝好的宣纸上。
千百年之后,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的物象,依旧纯香。陈旧其实也是一种美,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
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就数祁县、平遥和文水。
山西民居与其他地区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文水古宅院具有明显的特色,垛口高墙,插飞锦瓦,猫头滴水,雕甍绣槛,金辉兽面,彩焕螭头。
敦厚的砖雕垂花门,门板上密密麻麻的蘑菇钉,木雕菱花纹木窗,照壁和门楼上木雕、石雕、砖雕的各种花草、人兽、典故传说的图案,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炉火纯青,既奢华却不庸俗,古典中透漏张扬,雅致却不失高贵。
檐梁壁沿,石柱窗棂,或祥云凤鸟,或树草花叶,灰青砖块上的精致图案,或如自然风物,或似神迹图腾,显示着工匠的精湛技艺,传承着“耕读文化、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
那时候的富豪也会在县城内修建宅院,冀周村的武福桂在东街修的两处宅院,是县城内最豪华的大宅院,南北两个大院,总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
南大院有房屋40多间,北大院有房屋70多间。大门华丽宏伟,豪华气派,层层叠叠的木雕工艺精湛,五脊六兽,飞檐斗拱。南北两个大院对称并列,错落有致。
岳村的李秀章是在北街购买了两座相邻的二进院院,有花重金进行了维修改造。院门为木构,单坡歇山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龙头耍头,中部出斜拱一朵。
房屋檐檩有沥青贴金工艺描绘精美的花鸟图,门楣雕富贵牡丹图案,窗楣雕博古和琴棋书画和莲蓬结籽图案。
南齐村有楼儿院三十余座,仅楼儿街就有近二十座楼儿院。每座院落都凝结着主人的智慧和胆识,折射出时代的特征。
在楼儿街西有座三进楼儿院,是段子楷宅院。段子楷的父亲段思德曾在介休经商,他本人是平遥日昇昌的账房掌柜。宅院门前有12级台阶,门两边有石狮,房前出檐明柱,雕梁画栋。院内设有铁丝防盗网,挂有铜铃铛。
北齐正街路北的巷内西有刘钟英的二进宅院,东西并列两院布局,始建于清末。东院砖砌拱券院大门在院落东南朝东开,门前墙有照壁一处,南北厢房形制相同,均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单坡硬山顶。
西院院门为砖雕垂花门,单檐硬山顶,前部雕刻有椽飞、斗拱、龟、寿桃、狮子、花卉等图案,门额额题“书田历世”。
大象成廷璧“诒远堂”二进制四合院,大门两侧的两根高高的拴马柱,二街门为单檐硬山顶,砖雕垂花门楼,雕饰椽飞、斗栱、花卉、狮子以及“八仙”“琴棋书画”等图案,斗栱部分有砖雕“凝瑞”匾额,门额题“寿而藏”,厚厚的街门下高高的门槛,楼脊两侧龙头高扬。
马东村有“七社八井九座楼”之说,村里有七个社坛、八口古井九座楼儿院。村经商的人较多,在一个小山村却有九座楼儿院是少见的。
在北京、天津等地做生意的贺则芳、贺则恭、曹大昌、张礼前、张东全、张骞、张泰、张培贵、张建业等,赚了钱后就在村里修起了楼儿院,有的是穿心三进院,有的是二进院,精致的砖雕照壁和垂花门楼,和那闷房上的阁楼,都彰显着商人成功的荣耀。
“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间。”古村落蕴含的缠绵美质和古老情怀,隐藏于青山绿水之间,潜居在原野丽川之中,静静地书写着晋商光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