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 > 正文

“蛰伏”多年,运城终于迎来“翻身仗”


2019-09-24 21:23:11   阅读:10.3k+

 

 

 

作者:山西资本圈

谈及2019山西民企百强榜,最惊艳的莫过于山西建龙及其所在地运城市。

其实,早在2017年,也即海鑫钢铁重整复产的第二年,山西建龙便渐露“锋芒”,可谓发展势头正劲“峥嵘”初现,只是未曾想其2018年会取得如此超预期数据并借以“犀利”表现问鼎2019年山西民企百强榜。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凭借315.69亿元的营收,“重夺NO.1”的山西建龙,使山西民企百强榜榜首数据连破200亿、300亿大关;另一方面,山西建龙所在地——运城市除了以16家的百强民企入围数量领跑山西全省11 地市外,还于六年后再度迎来民企百强榜榜首企业,毫无疑问这亦属于运城市的“高光时刻”。

而为这一刻,运城市早已等待多年。

众所周知,由于辖区内并没有较为知名或者规模较大的省属国企,运城市民营企业的发展便对全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大,颇具实力的民企有海鑫钢铁、大运九州集团、高义钢铁等,而其中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海鑫钢铁。

资料显示,对于这家曾经在山西乃至全国都知名度颇高的民营钢企,位于山西运城市闻喜县的海鑫钢铁,于1987年由李海仓以炼焦起步,短短十余年间便迅速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钢铁帝国”,企业规模仅次于省属钢企太钢集团。

2003年,海鑫钢铁成功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也即山西规模最大的民企,集团资产超过40亿元,并连续两年成为国内纳税最多的民企,已成为山西首富的创始人李海仓亦出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海鑫钢铁顺理成章地成为山西民企“名片”,而运城市也因此颇为受益。

不幸的是,李海仓于2003年1月意外去世,年仅22岁的儿子李兆会接管海鑫钢铁,并于27岁成为山西最年轻的首富,但之后的故事想必已家喻户晓:将太多精力倾之于资本市场的李兆会,无暇钻心于父亲费尽心血为自己留下来的钢铁主业,加之受08年金融危机和过剩产能冲击,这家位于运城市的钢铁帝国危机初现,但不可否认,海鑫钢铁彼时仍然是运城市最受关注的企业。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借足够的资产积淀,海鑫钢铁2013年还是凭借营收规模成功“领跑”山西众民企,只是未曾想这却是海鑫钢铁最后的“荣光”。2014年前后,海鑫系债务危机全面爆发,海鑫钢铁被迫全部停产,运城中院正式受理海鑫钢铁重整申请。

当然,对于海鑫重整,无论是山西省还是运城市政府始终都坚持以救活为底线,并给予极大支持,这也为整体剥离海鑫系债务提供了契机,最终位列全国钢企前十的北京建龙集团于2015年9月出资逾30亿元获得海鑫钢铁全部股权,并于当年注册成立的山西建龙作为承接主体,这家被运城寄予厚望的钢企再度迎来“新生”。

确实,海鑫钢铁的成功重整为复产提供了极大可能,但海鑫系此次债务危机对运城全市金融信心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金融机构除了在海鑫钢铁破产重整上遭受巨大损失之外,运城市许多民营企业因与“海鑫”的连带担保责任导致债务风险传染,运城乃至山西省资本市场都因此一时间“风声鹤唳”,金融机构对民企放贷可谓慎之又慎。

为此,运城市除出台《化解企业债务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意见》外,还于2017年初与驻太原金融机构负责人召开恳谈会,此次恳谈会除运城市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外,包括山西金融办、银监局、保监局等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亦出席,会上运城市与多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主要目的便在于拯救不相信,恢复金融机构对运城经济的信任并给予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运城市还专门制定了名为“龙腾虎跃”转型发展计划,配套10项培育措施,同时评比筛选“龙榜”和“虎榜”企业,并由市县两级政府进行奖励补贴,可谓倾全市之力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希冀借此提振全市经济。

当然成效也很明显,例如今年跻身中国民企500强的大运九州集团便连续两年入选“龙榜”企业并获大额奖励,企业知名度迅速提升,如今已成为运城乃至山西省制造业的重要“名片”,而2016年初刚刚复产的山西建龙则更为“惊艳”:

在复产当年,山西建龙便实现逾20亿元的营收,海鑫钢铁既有产能也得以迅速恢复;2017年,山西建龙营收便突破百亿,净利亦高达16亿元,荣登运城市“龙榜”企业的同时,并以此营收再现山西2018年民企百强榜单,位列第七位;2018年,山西建龙一举突破三百亿元大关,除再获运城“龙榜”企业称号,更是继2013年后再度夺下山西民企百强榜首“宝座”。

可以说,辖区再现榜首企业,运城市为此足足等了前后六年时间,加之16家企业同时进入山西民企百强榜单,无疑更是对运城近些年“龙腾虎跃”转型发展计划的肯定,可以说相较于海鑫钢铁破产重整的那段“灰色”时光,运城市2019年终于正式迎来“翻身仗”。

当然,对于如今拥有山西建龙、大运九州集团等众实力民企的运城市来说,未来是否会带来更多惊喜尚不可知,但绝对不愿再重蹈当初海鑫钢铁“覆辙”。

(来源公开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