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山西太原:出行难难难,省城呼唤“大公交”


2012-09-23 07:43:54   阅读:10.2k+

 山西太原:出行难难难,省城呼唤“大公交”

  【世界晋商网讯】受客观因素限制,比较建立交、修地铁等方案,在近期,大力提高大公交格局下的公共汽(电)车乘运能力,在发展中逐步与未来的大公交远景顺利对接,不失为目前条件下缓解交通拥堵的一个现实思路——

  引子——

  11月上旬的那场暴雪,把太原市民习以为常的交通拥堵推向了极端———出行,成了人们的最大难题,许多人选择了久违的公交车。

  然而,太原公交此时也不堪重负。尽管她8次获得国家级嘉奖,但硬件上的先天不足不免让市民失望,车少车旧,线路有限,站网稀缺,外加抛锚趴窝。

  出行难的极端状态下, “大公交”话题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太原市的交通拥堵有其显著特点:是全国少数没有立体交通 (中心区)的省会城市之一;公交覆盖率低,乘运能力不足。而大公交的核心是:充分发展和利用立体化的公共交通资源。

  对此,太原市公交集团董事长高潮回应说: “在目前的实力条件下,我们坚持提升软件服务弥补硬件不足,但 ‘公交笑脸’还是换不来 ‘通行效率’。”

  车堵路堵心更堵,何以解 “堵”?权威人士认为,太原的城市现状决定了在市中心区大规模修建立交桥面临拆迁量过大的难题,建地铁也面临着投资巨大和建设周期长的问题,短期内无法实现。尽管在大公交战略下,修地铁、建轻轨都在未来的远景规划之列,但与日俱增的交通压力,让人们还是回到了大公交战略的现实中——正在运行着的公共汽(电)车交通上来。

  答案是唯一的。较长时期内,在太原,只有大力发展公共汽(电)车交通,对缓解交通压力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发展模式,由于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可以渐进递增,不会因为大拆大建大投入和周期过长而影响市民生活以及增加财政压力;而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与未来远景的大公交格局顺利对接,天然一体,因而它是长久之计。

  目前太原的交通现状如何?城市公交是怎样运行的?暴雪过后,记者进行了专题采访。

  现状:大堵加小堵 时时刻刻有

  “要是赶个中午的饭局,11时就得准备出发。”就在太原市民抱怨交通拥堵的同时,来自吕梁山深处的小王却从中得到了某种诡异的快乐。他在省城打零工已经5年了,颇有几分才气的小王喜欢蹲在繁忙拥挤的十字路口等活。

  无聊时,小王用写写画画排解寂寞,无意中,他以顺口溜的形式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市井百态。其中,对交通拥堵的描述是:急得交警转圈圈,等得司机满头汗;绿灯亮时眨眨眼,红灯慢慢腾腾闪。

  拥堵的车流中,大而笨拙的公交车格外显眼。12月11日上午11时,记者站在小王等活的太原师范学院对面的沙河桥上,从大营盘十字路口到双塔街口,有7辆公交车被夹在排成长龙的汽车中,半天动弹不得;善于左突右冲的出租车这会儿也没了脾气,各色轿车也停以待 “路”,偶尔有司机懒懒地把头探出窗外,本能地按声喇叭。

  12月19日15时,星期六,五一广场公交车站。103路电车站牌前,记者等了足有半个小时,终于坐上了第4趟车。虽然乘客心中的怨气被司机那机械但不失温暖的问候语消解了不少,但许多人仍是眉头紧锁着被司机要求 “往里走”。而一小时后,当记者来到火车站附近的公交车站进行体验时,这里的拥挤更显得凌乱和焦虑———或许是习惯了农民工兄弟的急性子,公交车司机只是眼看着投币口,嘴里喊着 “等下趟、等下趟”,伺机关门开车。

  几天里,记者体验了4路、39路、812路、1路以及103路电车的通行情况,差不多是小王所说的 “公车私车车车塞,主路辅路路路堵”。但得到一致肯定的是1路公交的通行质量———“道路宽,车道多,红绿灯、左右转设计合理。”小王有时候也从头到尾坐坐1路车 “看风景”。

  调查1:辛苦公交人 不堪重负行

  拥堵的感受,在下面的数字中得到印证。

  太原公交在全国省会城市公交考核中,其万人拥有公交车台数和出行分担率分别排名倒数第一、第16名。我们以西安、武汉和太原3个省会城市进行比较,这种差距就更加清晰。万人拥有公交车台数,3城市分别是18.02、16.64、7.15;出行分担率分别是24%、25%、12.09%;太原在两项全国排名中分别是第31名和第16名。

  令太原公交人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用排名最末的硬件跑出了中游的出行分担率。董事长高潮则形象地表述为 “太原公交只有靠软件创‘优’,但硬件还是难以达 ‘先’”———他将市委、市政府 “公交优先”的思路拆开来谈,脸上充满信心,内心却有着社会责任与现实能力相互碰撞所激起的焦虑。

  太原公交有着骄人的“优”!连续21年被评为“太原市模范企业”,获得4项省级荣誉和8项国家级荣誉;截至2008年底,拥有运营车辆2011辆标准车,运行线路125条、1901.6公里,年行车里程和客运量分别为1.03亿公里、3.33亿人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以倒数第一的硬件跑出了中等水平的出行分担率。

  太原公交有着现实的“忧”!运行车辆严重不足,且档次低、车身小、车况差,甚至有397台车超期服役,最长的已经运行了14年,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和万人拥有公交车台数均低于国家标准;停车场站短缺,安全隐患较多,现仅有停车场地26个,占地462亩,而按照国家标准综合折算,缺口为996亩;职工工资待遇较低,以2008年度人均工资20108元为参照,比太原市在岗职工年均低9481元,更比同行业的交通运输单位低1.5万元。

  一 “优”一 “忧”,其中甘苦,只有公交人自己知道。高潮动情地说: “扪心而问,我对得起市委市政府和太原市民,唯对不起近8000名公交人。”而作为总经理的周齐则对司乘人员实行严格的人事 “管制”———除非走人,否则 “牢骚装身上,退休在车上”。

  调查2:修路大投入 公交小媳妇

  出行便捷与否,交通质量如何,道路和公交是相关度最高的两元素。

  搜索近年来的媒体报道,太原市在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取得明显改观,有媒体更是以 “大修路”为题,全方位报道了这一盛况。 《投资21.6亿元,柳巷商业街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报道详列涉及到拆迁、进度、管线铺设等修路要素; 《太原市城建重点工程年度目标进展情况喜人》,文章说,10大类工程中,其中道路桥梁工程与市民的联系最紧密,新建、改造了28条主次干道,84条小街巷纳入了改造范围;在 《太原城市道路改造进行时》栏目下, “今起太原市又将有6条道路实施封闭改造” “省城 ‘心脏’路段动手术” “太原市道路改造,26条公交临时改线” “市政部门承诺尽快完工”等消息令人振奋。

  与此同时,市民以真切的体验感受着媒体的热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滨河东路,车来车往,行驶在通畅的道路上,仿佛与路中间密密的银杏树一同高贵;商铺、住户为感谢在修路期间疏导交通的交警,有送矿泉水的,有打出致谢横幅的……

  大修路带来了太原交通的大改观,然而,人们仍嫌路少车多,埋怨之声不绝于耳。

  在交通经济学中,有一条著名的 “当斯定律”:城市交通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配置,新建的道路设施会刺激和引发新的道路需求,而交通需求总是超过道路供给;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不管投入多大的人力财力,结果必然导致交通拥堵。该定律的核心是:单一道路设施建设的大投入,并不必然改善交通拥堵。如果不同时在更新车辆、多设站点、延长时间等方面下力气,形成时空交织、立体多维的公交网络,势必会造成需求与修路之间的 “水涨船高”。

  既然有 “公交优先”政策,又有 “大修路”举措,缘何 “路修一尺,车堵一丈”?一位公交车司机说: “优先并优惠,每年修路的资金是多少?而在公交上的投入又有多少?公交优先首先要公交投入。”而市民则通过时常看到车辆抛锚、车体破旧、拥挤的站点以及公交职工每月千元左右的工资,解读了这位司机的抱怨和无奈———政府对公交的投入显然不足,与修路相比,公交就像是个谨慎的小媳妇,得不到婆婆的偏爱。

  道路是纸,公交是笔,只有同步发展,才能画出太原市和谐的大公交格局。

  建议:政府多支持 坚持公益性

  按照载客量,公交车的人均路面资源占用仅为小轿车的1/12,人均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仅为小轿车的1/10。无论是解决出行困局,还是科学发展,公交优先是根本途径。

  建议一:大投入。政府要对城市公交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要用于城市交通建设并向公共交通倾斜,借鉴杭州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快太原市公交场站建设。

  建议二:增补贴。实行成本规制管理,建立补贴机制,对公交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年度审计与评价,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并给予适当补贴。

  建议三:稳队伍。建立公交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保持公交职工队伍的稳定,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建议四:低票价。坚持公交的公益性、普惠性,实行低票价,既吸引市民出行首选公交车,又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议五:重规划。城市建设应优先规划公共交通,并前瞻性地为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目前,应增加线路、增设场站、延长时间,逐步构建智能交通系统,尽快形成公交出行查询系统、运行显示系统、运营调度系统等,使其在短时间内形成运营能力,提高运营质量。

  来源:山西日报;本报记者 李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