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桥
于2022年12月26日因病辞世
享年87岁
关桥院士为焊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离开是焊接领域的巨大损失
沉痛悼念!深切缅怀!
什么是穿堂风?多大的风力?
1959年初,关院士本科毕业后回国,被分配到了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前身625所。9月份又被包曼高等工学院的副校长点名回到苏联学习。研究生毕业后,关院士毅然选择回到625所,继续自己的焊接研究工作。并在1963年奔赴南昌,解决铬锰硅钢焊接变形问题。
当时生产里面用的一些工艺规范,严格的是按照苏联的工艺规范在进行,所以不让在车间里边有穿堂风。
所以当时我就说这个说明书太笼统、太不具体,还是要有一个规范,把这些不规范的东西限制生产发展的东西都统统去掉,所以就修改了这种生产说明书。
关院士与同事进行了现场考察,做了大量实验,破除了对苏联说明书的迷信。
老钳工耳朵失聪了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关院士回归到焊接技术的研究中来。在南昌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焊完以后,零件变形了,敲啊砸啊把它校正过来,但是校正过程的敲砸使得一些老的钳工耳朵都失聪了,耳聋了,所以后来我也下决心,我说这个工艺太落后了,就想办法看能不能采用(新技术)焊接完了以后就不变形了。
关院士向科技处申请了经费,开始了“焊接过程中应力与变形控制”的课题研究。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
一般航空航天里边都是薄板(结构),薄板焊完以后它就这样变形了,而且是失稳变形,翘起来了。但是采用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它这个就没有变形了。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是咱们的创造发明,在国际上还没有这个技术。
人家有这项技术
关院士作为我国焊接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引进和发展焊接技术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早在1964年,关院士随队参加了在捷克召开的国际焊接学会第17届年会,以了解国际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
熔化极脉冲氩弧焊,我就是看到人家有这项技术,后来我自己在实验室,开始开展这一项技术。这种专用的设备国内是没有的,所以就只能是自己拼凑起来,比如脉冲发生器,想办法把脉冲电流能够加到普通的电流上边,产生一个脉冲电流。
应该更多地跟外国同行接触
1994年,关院士带领团队举办了国际焊接学会第47届年会。在这次年会上,关院士挑选了10位学生作为会议工作人员,并且把自己的学生一一介绍给国外专家。
那个年代咱们跟国外交流的还不是太多,我觉得作为学生的话,应该更多地跟外国人接触,甚至有一些(学生)我们要派到国外去学习,跟外国人接触就必须是一个前提了。
手写的论文,重新抄一遍
在生活上,关院士对学生很关爱,但在科研中、学术上,对学生又十分苛刻。
学生要上火车了,关院士又重新改了论文,改到当天下午,又叫重新修改,重新抄一遍。关院士的严厉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焊接人才。早在1979年,关院士就建立起焊接专业硕士学科点,招收研究生,为焊接技术发展培养人才队伍。
可亲
生活上不挑剔
关桥
我爱人她从中关村倒三次车,到八里桥(车站),然后我到八里桥去接她过来。有了小孩以后,那么小孩要托在朋友家里面,那么经常地小去看小孩,所以这样的话,我开始每天往家里跑,也是坐着43路(公交车),倒几次车回去。
陈丽芳(关院士夫人)
你别看他学生工作要求挺严的,生活里他倒是没什么要求,特别是吃饭或者什么的,我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他从来不会挑挑剔剔的。他回到家里来的话,除非他自己还是在想(工作),不然的话,他还是(会)帮我做一些家务事。
他喜欢看电影,我儿子就经常陪他去看电影。我们(家)这儿比较近有一个电影院,所以他就带他去看电影。
可爱
名字是怎么来的?
关院士的父亲关慰祖从事水利工程和铁路设计测量,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续我国的土木建设。
因为我父亲是搞土木工程的,所以家里边男孩子的名字都叫桥堰敦柱,四个男孩子,名字都是(与)土木工程有关的。
高考时,也有点担心
“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应该在光明日报发榜。我有点担心”
后来回到家里面才得到通知,让我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去报道,当时也不知道俄文专修学校是干什么的,后来才知道是留苏预备部。
焊接就是路边上拿电烙铁焊洋铁壶
经过一年的学习考核,关院士顺利获得了留学资格,和同学一起踏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
在火车快过满洲里的时候,才告诉我,你去苏联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我)学焊接专业,焊接我也一无所知,当时小时候印象里边焊接就是路边上拿电烙铁焊洋铁壶。
对焊接技术不够了解,让关院士陷入了困惑中,但还是选择服从组织安排。到苏联去以后,被派到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陌生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惯给关桥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不懂,前面是汤后面是菜
到苏联去以后,这种在国内学的语言根本没办法适应当时实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初到国外,也不知道这个西餐到底怎么吃法,菜单来了以后也不懂,前面是汤后边是菜。”
用焊接技术制作的礼物
关院士80岁生日之时,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专门用焊接技术为他做了礼品。
大家的概念里边,焊接就是一个工艺技术,制造一些结构产品,但是这个呢,是一个艺术造型,所以焊接也可以做为一个艺术造型的一个方法、一个工具,形成了这么一个很精美的艺术品。
先贤虽去,风范永存!
先生千古!
关桥简历
关桥(1935年7月2日-2022年12月26日),男,汉族,出生地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襄汾人,生前系航空制造工程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
2022年12月26日,关桥院士逝世。
1935年7月2日,关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
1952年10月—1953年7月,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俄语。
1953年9月—1959年1月,在莫斯科鲍曼高等工学院学习焊接专业,毕业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59年2月—1959年11月,在一机部九所热加工研究室工作。
1959年11月—1963年4月,在莫斯科鲍曼高等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焊接结构学,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63年4月—1963年12月,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留学生管理处工作。
1963年12月—1979年11月,在三机部六院九所焊接研究室工作。
1979年11月—1984年4月,担任三机部第625研究所航空特种焊接工艺研究室主任。
1984年4月,担任航空工业部第625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87年,任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焊接研究室研究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在担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期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国际焊接学会(IIW)第47届年会。
关桥长期从事航空制造工程中特种焊接科学研究工作。
关桥是“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新技术的发明人,解决了影响壳体结构安全与可靠性的焊接变形难题,指导了高能束流(电子束、激光束、等离子体)加工技术、扩散连接技术与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组合工艺技术、搅拌摩擦焊接等项新技术的预先研究与工程应用开发;在焊接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关桥颠覆了“焊接变形不可避免”这一传统认识,解决了航空航天板、壳、壁板类典型构件焊接压屈失稳变形这一世界性难题,创建了“低应力无变形焊接理论和方法”;在航空焊接工程领域,关桥在科研生产一线主持和指导了多项特种焊接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解决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航空涡喷系列发动机等诸多型号研制中的焊接变形关键技术难题,填补了多项中国国内空白;关桥根据国际上技术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先后倡导建立了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航空连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促进了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和航空连接技术基础研究的深入、带动了行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应用,在国防武器和航空装备的设计与研制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本文来源:航空工业制造院,由焊割在线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