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 > 正文

这次,向浙江学什么?


2023-05-15 22:44:02   阅读:13.3k+

浙江持续20年干了一件事!


这就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


实施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也造福了广大农民群众。


航拍浙江省仙居县福音街道东岭村


01

迭代升级


眼下,浙江正是江南好时节,浙北水乡碧波荡漾,浙中丘陵杨柳依依,浙西南山区绿意盎然,广袤的乡村生机勃勃,描绘出村美人和共富的动人画卷。而这些,都源于浙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实施了20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时间拨回到本世纪初,当时的浙江城市化加快,但城乡差距却在拉大。2002年底,履新浙江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深入展开调查研究,寻求破解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


2003年6月,习近平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决策,从浙江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浙江成立了由财政、交通、水利、环保等10多个部门组成的协调小组,系统性、全局性谋划推进。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开展起来:清垃圾、清污水、清厕所、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人居环境发生了质的提升。


2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千万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来到浙江,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今,浙江“千万工程”开启新的发展阶段,向着“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各地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顺势展开绿色产业布局。


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随着“千万工程”持续深入,浙江的美丽乡村正不断催生出多元新兴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活力。


2021年,浙江成为全国首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千万工程”也朝着“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针对山区发展较为薄弱这一短板,浙江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经济强县和26个山区县结对互助,产业发展上携手致富,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容。


同时,浙江还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积极培育村播电商等农业农村新业态,创新建设一批乡村数智生活馆。


20年跨越发展,20年久久为功,“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领跑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了6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20年稳居全国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十年缩小。

中国三农发布

,赞29



02

三个阶段


自2003年6月“千万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浙江乡村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2003年至2010年,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广大乡村从脏乱差迈向整洁有序;二是2011年至2020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广大乡村从整洁有序迈向美丽宜居;三是2021年以来,以未来乡村建设为重点,开启“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阶段,推动乡村从美丽宜居迈向共富共美。


20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千万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每年召开深化“千万工程”现场会,由省委书记亲自参加并作工作部署。


截至2022年,已连续召开了19次现场会,不断深化拓展、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内涵外延,从治到美再到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树立了标杆。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有哪些经验可学可鉴?


首先是保持政策连续性,实现相关政策无缝对接。2010年12月,为接续深化“千万工程”,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四美三宜两园”的目标要求,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幸福生活家园、休闲旅游乐园。


从“新”到“美”,即从新农村到美丽乡村,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目标。到2016年,5年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完成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又制定《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了下一个五年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任务。


2018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又制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让农村加快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些连续性政策和行动计划,体现了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上的无缝对接持续发力。


其次是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县乡村规划体系。规划是引领、是蓝图、也硬约束。浙江较早把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纳入规划的轨道。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对美丽乡村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工程,都组织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科学规划,公开招标,防止主观臆断、徇私舞弊。


目前,全省形成了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第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就农村道路改造而言,2003年实施“乡村康庄工程”,2006年所有乡镇通等级公路,2011年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2016年全面创建“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2017年实现“农村客车村村通”。


十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00多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万多公里,农村交通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2018年,又组织实施农村道路3年提升行动,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进一步为“千万工程”提供更好支撑。到2020年,浙江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572个,新建和改造“四好农村路”超8000公里,新增384万农村居民喝上达标饮用水。


四是实行典型引路,先示范再推广。自2016年开始,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每年公布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名单。


截至2021年底,浙江已累计建成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56个、示范乡镇610个;创建美丽乡村风景线665条、特色精品村1835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5841个,建成A级景区村10083个,其中3A级景区村1597个;建成标准化农村公厕6.7万座,实现垃圾分类行政村基本覆盖、农村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治理全覆盖、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9%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和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全面推进,共有2537个古村落得到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全国第一。


2022年3月,在浙江省农业厅等支持下,东阳花园村创办了“千万工程”展示馆,综合运用数字化手段,展示了“千万工程”的政策引领、经验启示、实施路径和典型案例,成为全面总结浙江省“千万工程”宝贵经验、展现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和未来方向的多维实体空间载体,并成为美丽乡村“全国学浙江”的实践培训基地,具有深刻的政治和历史意义。


五是合力谱写“千万工程”和美丽浙江建设新篇章。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对“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2018年11月9日,浙江举行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浙江省委强调,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新期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加快建设美丽浙江,把全省建成大花园。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2019年5月,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将以实现全域美丽河湖为目标,全力实施“百江千河万溪水美”工程,到2022年,努力打造100条县域美丽母亲河、1000条(片)以上特色美丽河湖、10000条(片)以上乡村美丽河湖,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基本形成浙江全省“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城一江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打造新时代浙江全省域的“富春山居图”。


浙江安吉美丽乡村


03

十组数据解码


20年来扎实推进,“千万工程”如何驱动浙江山乡巨变?为何是启动浙江乡村振兴循环的基础工程、龙头工程?又何以在20年后依然生机勃勃?答案就在十组数据之中。


1、连续20年召开现场推进会。按省内最高规格,浙江省连续20年召开“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悉数出席。浙江省委、省政府每5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针对主要矛盾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工作任务。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浙江以“千万工程”为主线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堪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典范。


浙江形成了促进“千万工程”持续高质量推进的组织机制:一是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二是规划先行、标准规范、分类指导的引导机制,三是循序渐进、丰富内涵、迭代升级的发展机制。


2、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2000亿元。据统计,20年来浙江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2000亿元。真金白银投入,浙江建立了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


透过“千万工程”20年实践看,浙江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发展观、政绩观,持续推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进步,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

3、九成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据浙江省委农办摸排,2002年的浙江仅有约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这是一种发展现象。浙江改革开放先行,彼时当地农民已经较为富裕,纷纷盖起小别墅,但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老百姓对环境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这又是发展方式多年累积的结果,如何有效扭转,考验执政能力。


对此,“千万工程”采取务实、渐进式的路径,规划先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污水革命”率先全面完成、“垃圾革命”实现全域分类、“厕所革命”实现全面覆盖、美丽乡村形成全域格局。


基于此,浙江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浙江美丽大花园映入眼帘。


4、农村等级公路比例100%。与“千万工程”配套,浙江又创新实施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四好农村路”等机制,多层次支持农村加快发展。浙江“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国示范;农村等级公路比例100%,县域内跨乡镇、跨行政村断头路基本打通;农村电网持续改造升级,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城乡饮水同质,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90%。


浙北水乡、浙中丘陵与浙西南山区各美其美,美丽公路串起“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示范县”“整乡整镇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庭院”,“千万工程”引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5、农民收入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2022年,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已经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实践证明,浙江农村人居环境的大力整治与持续建设,并不是以牺牲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为代价。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千万工程”是造福浙江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给农民带来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农旅融合、民宿经济、生态工业……浙江乡村产业百花齐放,整体走在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69亿元,从业人员33.4万人。如今在浙江,美丽乡村成为当地发展的又一张金名片。农民有切身的获得感幸福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在实践中深入人心。


6、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0。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5,连续十年呈缩小态势。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村美人和共富成为浙江乡村发展最动人的形态,这也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下了扎实基础。

2023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部署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7、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0511家。截至2022年底,浙江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25335个,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此外,浙江农村建有图书馆102家、文化馆102家、博物馆142家;从省到村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日臻完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遍及城乡。

农村环境建设由点及面,乡村振兴发展由表及里。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自然生发、迭代升级的过程。

伴随“千万工程”持续深化,结合广大农民精神生活需要,浙江省2013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如今,浙江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等全面推进,乡村人文善治的局面生动呈现、活力凸显。

8、农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760亿元。截至2022年底,浙江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60亿元,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总收入2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这组数据从侧面反映出浙江乡村的组织化、市场化水平。

集体经济实力强,基层领导班子强,是实施“千万工程”的重要保证和前提。20年来,以环境建设为载体,浙江农村组织力持续提升,这对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都十分关键。

乡村建设迭代升级,浙江省正在大力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助推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并将其作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


目前,浙江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8800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强,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5%以上,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51.2%。

9、培育超过4.7万名农创客。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4.7万名。农创客是指大学毕业后投身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乡村人才,这一概念由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

在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创客发挥着生力军作用。

要素跟着市场转,这反映出浙江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千万工程”打下的基础,发展要素加速流向乡村——2019年,浙江省提出实施“两进两回”行动计划,即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2021年,浙江省正式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着力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乡村振兴的蓬勃局面加速形成。

10、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90%以上。浙江全省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1643个,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90%以上,17784个村实行“一村一辅警”制度,18886个村建立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室。

在美丽乡村外在建设、产业发展基础上,伴随老百姓需求不断提升,近几年浙江基层治理领域创新也不断结出硕果。德润民心引领风尚,浙江有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建。

“智治”支撑精准有力,“雪亮工程”精准定位,农村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分别达到100%。行政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水平达99.8%,村级治理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

浙江诸暨白塔湖


新闻延长线:中办国办转发《报告》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15年来,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一以贯之地推动实施“千万工程”,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建制村全覆盖,卫生厕所覆盖率98.6%,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率97%,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造就了万千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树立了标杆。

“千万工程”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2018年9月,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会同浙江省有关方面,研究提出了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建议。

浙江省以实施“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持续用力,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4个阶段,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总结浙江省推动“千万工程”的坚守与实践,主要有以下7方面经验。


(一)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浙江省通过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教育,让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推进“千万工程”的自觉行动。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扎实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奠定基础,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注入动力。


(二)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每年都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明确要求凡是“千万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过问。浙江省历届党委和政府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把手”责任制,成立由各级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全省高规格现场推进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到会部署。全省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省委省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和末位约谈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奖惩激励。注重发挥各级农办统筹协调作用,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住建等部门配合,明确责任分工,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浙江省注重规划先行,从实际出发,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建设相统筹,专业人员参与与充分听取农民意见相一致,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注意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不搞千村一面,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和阶段性工作任务。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区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推进,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发展。


(四)始终坚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难。浙江省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污水治理等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到实施绿化亮化、村庄综合治理提升农村形象,到实施产业培育、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美丽乡村创建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先易后难,逐步延伸。从创建示范村、建设整治村,以点串线,连线成片,再以星火燎原之势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实现了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跃迁。


(五)始终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充分发挥规划在引领发展、指导建设、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坚决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造成“前任政绩、后任包袱”。推进“千万工程”注重建管并重,将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同步抓实抓好。坚持硬件与软件建设同步进行,建设与管护同步考虑,通过村规民约、家规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实现乡村文明提升与环境整治互促互进。


(六)始终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强化要素保障。浙江省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真金白银投入。据统计,15年来浙江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1800亿元。积极整合农村水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类资金,下放项目审批、立项权,调动基层政府积极性主动性。


(七)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浙江省坚持调动政府、农民和市场三方面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支持、试点示范等,解决单靠一家一户、一村一镇难以解决的问题。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从“清洁庭院”鼓励农户开展房前屋后庭院卫生清理、堆放整洁,到“美丽庭院”绿化因地制宜鼓励农户种植花草果木、提升庭院景观。完善农民参与引导机制,通过“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积分制等,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同时,通过宣传、表彰等方式,调动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大格局。